网站地图 - 广告服务
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政府公关 > 乡村振兴 > 正文

魂牵梦绕余营村

来源:公关世界 作者:余保成 时间:2019-03-08 浏览:
导读:古人云: 水有源,树有根,家有谱。水无源而涸,树无根则萎,家无谱则亲疏难别,昭穆难分。家谱和国史、地方志一样,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历史和发展文化的载体。我生在余营村,深受余氏家族的思想文化影响。生于斯、长于斯的我,对余营村是知之深、爱之切。这里

古人云:“水有源,树有根,家有谱。水无源而涸,树无根则萎,家无谱则亲疏难别,昭穆难分。”家谱和国史、地方志一样,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历史和发展文化的载体。我生在余营村,深受余氏家族的思想文化影响。生于斯、长于斯的我,对余营村是知之深、爱之切。这里有我许多童年的梦想和遐思,这些依稀印象、遥远记忆,时刻萦绕在漂泊他乡的游子心中,这是难以割舍的乡愁。 

依山傍水好居处,舒适惬意雨亦奇余氏家族所居的余营村,应该说枕河而居、依山入梦。村子三面环水。村北约二公里处就是横贯鄂豫陕的丹江河,对岸正北方是伏牛山余脉;从南到东约2公里之外,被奔腾不息的滔河水紧紧环绕,在下寨村附近交汇入丹江而奔流东下,从而形成了美丽富庶的三角洲冲积扇小平原;往东不足两公里就是滔河区政府及位于三官庙的下寨初中,与之隔河相望的是滔河高中;再往南约120公里外,可眺望道教圣地——武当山,西边是巍峨的秦岭余脉,往西北方约70余公里,可相望鸡鸣三省的千年古镇——荆紫关。这里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在16度,年降水量在800-900毫米,无霜期达230多天。每到雨季,倾盆大雨过后,天空呈现出一道炫丽的彩虹与祥云交相映辉,给人以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”的视觉。这里四季分明、物产丰富,土壤肥美、灌溉便捷。余氏家族祖祖辈辈就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。

千古风雅滔河水,最美还是余营村小时候,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,听爷爷讲余营村那古老的故事。1975年夏季,源于陕西流经湖北、河南,注入丹江的滔河,因上游连降暴雨,导致洪水泛滥而遭百年不遇的水患,余营村顷刻间化成一片汪洋,房倒屋塌,家什杂物等顺江漂散,损失惨重。至此,老宅院不复存在......大灾面前,乡亲们擦干了眼泪,自力更生、重建家园。次年春天,第一次迁至距离原址偏西北方向3公里外的丘陵高地上。之前,村里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古树、水渠、老井、堂屋、祠堂等。古建筑,雕梁画栋、巧夺天工。古文化,生生不息、口耳相传。自然环境之美、人文环境之美,怎不令人向往呢!而村里民间文化更是享誉鄂豫陕周边方圆上百平方公里,健康向上、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化生活丰富多彩。冬季农闲时,余营村剧团自编自导现代古戏,不仅参加公社、县里的汇演,还应邀到湖北的君县、郧县和陕西商南一带的集镇巡回义演,往往是从正月巡演到二月二龙抬头后,才返回村里忙自己家里的农活。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跑旱船、舞狮子、玩火龙、锣鼓队等民间活动更是热闹非凡,从冬闹到春,引来周边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流连忘返。尤其是春节,大年三十年夜饭后,村里有熬百岁的习俗,老人们围着火炉总结当年、谋划来年,母亲带着姑娘们忙碌着包扁食(北方人叫饺子),男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走东家串西家尽情地玩炮仗。正月初一一大早,家家户户次第鸣放鞭炮。吃过扁食后,大人们会带着孩子给自己家的长辈爷奶、父母行大礼——双膝下跪叩头拜年!随后,就开始了地毯式、拉网式余氏家族大拜年,场面十分壮观,祖辈、父辈、孙子辈们分头行动,成群结队去拜年。见了长辈就叩头,并道一声:给大爷大奶、大爹大妈拜年啦!见了同辈会面带笑容、双手合十,说一声:新年好,兄弟给您拜年啦......行动迟缓的,跑完一个村,已过大中午。人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,既表达对长辈们的尊崇与敬重,和谐了邻里关系,又增进了余氏家族家庭之间的亲和力、向心力、凝聚力。也正是乡亲们的一言一行,把 “仁义礼智信、温良恭俭让、忠孝廉耻勇诠释得淋漓尽致。余氏家族一代代人延续了团结互助、孝老爱幼、和睦相处、守望相助的好传统!作为余氏家族的后人怎不以此引以为豪呢?

鸿篇德睿羡清流,沁入心田意悠远故乡是美好的,余氏家园是温馨的。为了家乡更加美好,为了余氏家园永续发展,我和村里的其他青年人一样,悟出了“纯朴家风长久远,仁义儿郎好作为”的道理。怀着对故乡的几多情思和眷恋,毅然决定走出家园。因为中国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!

男儿立志出乡关,从军报国不畏艰公元1979年2月17日,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告,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、云南方向出兵,举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,打击背信弃义的越南侵略者。本家二爹余仕芳代表余氏家族光荣参战,火线提干并荣立二等战功。消息传来,余氏家族为之振奋!这不仅是他本人及家庭的荣耀,也是余氏家族、乃至滔河、淅川人民的骄傲!那段时间,余仕芳的名字成为余氏家族男儿们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的楷模,更是我心目中追寻的精神标杆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受其影响,长大后我参军入伍了。来到原北京军区陆军27军某部服役。1986年10月,当祖国西南边陲——云南老山前线正吃紧时,我主动报名参加对越防御作战,历时一年半。1988年5月凯旋,返回陆军第27集团军军部驻地,继续服兵役。从军十几年,在亲人的关心鼓励下,在组织的关怀培养下,入了党、提了干。并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、三等功六次。当兵期间,我也非常想念家乡、思念自己的亲人。每当探家的前夜,心情总是极度激动,往往是彻夜难眠,人还没有到,心已回家。回村后,见到村里的长辈和同龄人格外亲,总有说不完的话语。到家后,向祖母、父母禀报自己在部队的成长经历,和弟弟、姐妹倾诉离别后的件件往事。尤其是夜幕降临,晚饭后,邻居的大爷大奶、大爹大妈,还有儿时的同伴......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我们家,同我嘘寒问暖,问问外面的世界、说说村里的事情。仿佛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,家常一拉,话题是无边无际,直到深夜。

一渠清水送京津,父老乡亲别故园2010年8月12日,居住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水源所在地的余氏家族,与数十万淅川渠首人有着一样的胸襟与情怀,为了一渠清水送京津,再次别离家园。毅然割舍血浓于水的亲情、友情、乡情,背井离乡远迁到近千里之遥的豫东——漯河。可那纯朴厚重的乡亲们,为了构建中华和谐大家园,乡亲们义无反顾,如期搬迁。离别前,远迁的余氏家族后人纷纷到自家的祖坟去祭拜,与已故的亲人告别。为了表达对故园的怀恋,乡亲们虔诚地带上一包乡井土,盛上一壶乡井水。故土难离啊!那是何等的情怀!美丽的丹江风光,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岁月变迁。浩荡的南水北调工程,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余氏家族的后人们正用自己仗义担当、顾全大局、无私奉献,诠释着对共和国的真诚与挚爱!岁月悠悠,时光如水。屈指算来,余氏家族迁入漯河近十年了。随着时光的流转,他们早已融入到了当地风土人情。尽管他们慢慢地同当地人一样,同生活、同劳动,同呼吸、共命运。可他们魂里梦里和我当初离开家乡时一样,还是老家的余营村。如今,留守在老家余营村的二十余户约一百余人余氏家族,像哨兵一样日夜守护在余氏祖辈流传下来的土地上,像园丁一样在这块希望的田野上劳动和生活。每当生活的脚步放慢时,大家不约而同地谈论着外迁在漯河的余氏家族。因为他们血液流淌的是同一个祖宗的血脉。余氏家族之间的亲情,是紧密相连的,是永远割舍不断的!余氏家族后人之间没有因距离的遥远而心灵疏远,而是随着时光的流转而历久弥新。迁入漯河的、留守淅川的余氏家族,都在心中为彼此祝福,祝福余氏家族幸福平安!祝福余氏家族兴旺发达!祝福余氏家族早日搭上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快车,早日奔向和谐文明幸福的小康之路!

家风家训记心间,筚路蓝缕再出征公元2000年8月,我转业到冀中平原——河北省会石家庄市,从事政法工作。这些年,自己在本职岗位上勤勉工作,生怕工作上有偏差,会愧对余氏家族的列祖列宗,愧对已故的爷奶还有父母。在我的记忆里,爷爷余文周、奶奶朱金凤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农民,吃苦耐劳、勤俭持家、忠厚善良。父亲余耀龙、母亲王丰枝也是非常传统的农民,仗义担当、勤劳厚道、纯朴善良。遇事宁可自家受委曲,也不给他人添麻烦,关键时刻敢于说真话、实话。老人的教诲记忆犹新:“多做好事积荫德,莫做恶事坏良心!”“遵纪守法心中记,损人利己不可为!”“为人处事要厚道,斤斤计较遭人耻!”“事能知足心常泰,人到无欲品自高”“他人有难拉一把,雪中送炭要多做!”“乐于助人多行善,你好他好大家好!”......虽然爷奶、父母早已离去,可老人们的言传身教早已印在我们兄弟姐妹的脑海,化作我们前进路上的力量源泉!每当我在学习上、工作中遇到困难想偷懒时,脑海里总会浮现父母曾经教育我的话语,使我迅速振作起来,抖擞精神再出发。同时也使我明白一个道理,要想干好一件事,越是接近成功遇到的困难就越多,这就越需要坚持、坚持、再坚持!这些年,每当我工作中遇到难处时,就会情不自禁地面向西南家乡的方位,想想老家余氏家族父老乡亲们的不容易,回想儿时在家时的不容易,心里就慢慢释然了。因为干什么事,拼的就是毅力。咱是农民的儿子,不干不拼没有任何出路!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梦想,只有在奋斗中才能收获成功和希望!这些年,就是靠着一股仗义担当、踏实苦干的拼劲,在自己岗位上奋力前行。

 暮然回首来时路,余氏家族岁月长。家教、家风和家训,反映的是一个家族家庭道德生活的镜子,也是一个家庭道德记忆的重要内容。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印记的家庭,是非常注重勤俭持家、注重亲情、崇尚和谐、利他为公的。并形成了良好的家族伦理思想资源,这些资源更容易对其家庭成员进行有效的道德良序教育。这些年,我的脑海里总是萦绕着故乡的山山水水,魂里梦里总是祖父祖母、父母的言传身教。在我的印记里,村里的老一辈们都是仗义担当、勤劳智慧、善良纯朴的。正是代代相传的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、勤俭持家、忠诚厚道、与人为善,传承了一代代好家教、家风、家训,使我们昔日的贫穷小村庄,迎来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日子,乡亲们过上了蒸蒸日上的好光景,日子越来越红火。从新中国成立后算起,余氏家族那些先后走出去,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做出贡献的人和事,他们时时刻刻激励着、鞭策着我。这里,列举出我所熟知的名字。反哺后辈、传道授业的是:余春元、余春昌、余春先、余光彦、余金斗等;为乡亲起房盖屋的土木工匠是:余光瑞、余光甲、余光胜、余光德、余耀真、余耀显、余耀欣等;从军入伍、保家卫国,成长为领导干部的是:余光勋、余光璞、余光先、余海金、余仕芳等;名扬鄂豫陕三省边陲的白衣天使是:余耀杰、余海潮、余海华、余锁成等;在外求学、学业有成的是:余光田、余耀成、余耀峰、余耀贵、余耀伟、余金玉、余双成、余国公、余秀军、余香阁、余清娣等;还有勤劳致富的带头人、现代企业家的是:余清泰、余秀全、余保、余保群、余保洲、余保锋、余清朝等。他们是余氏家族的优秀代表,他们的成长成功,早已成为余氏家族后辈们追寻的榜样、前进的路标。

未来道路多艰辛,砥砺奋进奔小康面向未来,余氏家族和众多中华儿女一样,胸怀实现小康这个目标。这就需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,一心一意谋发展。以坚如磐石的信心、只争朝夕的劲头、坚韧不拔的毅力,以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的韧劲,一步一个脚印,在小康路上奋力前行。回首走过的路,这些年,余营村余氏家族同亿万中华儿女一样,齐心协力、共克时艰,经过不懈的努力,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成就,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奋斗者之歌!

天下之本在于家,耕读传家贵有恒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,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。而余氏家族始终保持守正出新、刚正不阿的风骨、气节、操守、胆魄。宋人张载说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!”讲道义、重德行、勇担当,尊崇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倡导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,绵延至今仍然熠熠生辉。这次修谱,既是寻根,也是传承、涵养、丰富和完善余氏家族好家教、家风、家训的有效载体。修家谱,传承的是一种精神,释放的是一股正气!

赤子情怀守正道,不忘初心勇担当今天,余氏家族迎来了一个世人瞩目的新时代,余氏家族和亿万中华儿女一样,身处新时代大潮,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,余氏家族明白“人间正道是沧桑”这个道理。只要我们不忘初心,牢记好的家教、家风、家训,把浓浓的家国情怀、儿女情长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步履中,把家庭、家族和社会责任担当融入到新时代的奋斗召唤中,把余氏家族的仗义担当融入到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。只有这样,余氏家族才能永续发展、兴旺发达!

居安思危当铭记,接续奋斗育新人展望未来,我们坚信余氏家族只要同国家和中华民族同呼吸、共命运,发扬尊老爱幼、妻贤夫安、母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耕读传家、勤俭持家、知书达理、遵纪守法、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并永志不忘,铭记心中、融入血脉。这也是余氏家族家庭文明建设的精神财富!我们坚信余氏家族只要像石榴籽一样团结一心,用活用足富民政策,只要时间不滞、脚步不停、奋斗不止,只要苦干实干、居安思危、接续奋斗,生生不息、薪火相传的余氏家族定当发扬光大!充满希望、生机勃发的余氏家族,一定会代代出英贤,辈辈有楷模!

受家谱组委会之邀,让远在他乡的我所作此文,以表达对余氏家族的情思与眷恋。由于自己回家次数不多,对家乡的一些情况不甚了解,文中涉及的人和事掌握的不太周全,还有些许遗漏,再加上自己认知水平有限,不妥之处,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!

戊戌年腊月于石家庄

(作者简介:余保成,中共石家庄市委政法委政治部副主任兼宣教处长)

相关文章:

《公关世界》杂志社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新闻热线:18531164118 / 0311—89947589
广告热线:0311—86618300 / 邮编:050051
地 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槐安西路260号
Top